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
中国人认为“人生似茶” 平澹无奇即本质,桂馥兰香是收获 岁月酿茶味,茶魂散清香 亦认为“茶如人生” 苦尽,甘来 在茶中寻求安定的力量 修茶道,静于茶 初秋染茶香 仅半盏 清风就已过万山 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 幼时不解茶也不喜茶,只知亲来朋往必烹一壶,似是将情谊寄托于小小一盅茶。 毋庸置疑,茶源于中国,产地位于中国西南(云南、贵州、四川一带),现存最早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提到: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。”可见早在神农时代,茶就已经同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 魏晋南北朝,茶以文化面貌出现。三国东吴时期“以茶代酒”,茶马古道雏形初显。唐朝陆羽所作《茶经》,将世人对茶的见解推向一个新高潮——“僧人道者的生活”,中国“茶道”大行。 宋承唐,茶马互市,全民喝茶。点茶、斗茶的茶学活动兴起,将茶文化日益普及;后明代郑和下西洋,将饮茶之风远播海外,如此中国茶文化正式成为世界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,是文人墨客灵感之源,千年来更是见证并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。 现在,传统制茶工艺已被取精华,去糟粕,采茶制茶活动不仅为了温饱,更是为了传承与发展。随着我国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的增强,新中式茶馆如雨后春笋,现代饮茶文化开始呈现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。 倚象与茶 “我们不生产茶,我们只是茶文化的传承者。” About:采茶制茶 秋茶口感顺滑,气味幽香因此古人有云: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好喝,秋白露。” 茶的品质与土壤、品种工艺甚至气候息息相关,倚象山气候良好,充足的雨水能让茶叶增产,更提升了茶叶品质。 伸手采下鲜嫩的青叶,感知秋日。要做出一泡好茶,采茶尤为重要。茶叶娇嫩,一芽一叶需要极致温柔的对待,如蜻蜓点水般提采茶叶,避免留下掐痕,以保证茶叶的美观与完整。 清晨,云雾未散,挂着小竹篓穿梭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云上茶田,一叶一芽,蕴藏秋色,一捻一摘,皆是风景,体验平凡茶农简单又充实的一天。 制茶时,“采青、晒青、凉青、摇青、炒青、揉捻、包揉、压饼”的八道工序中,温度的把握和手法动作是十分严谨的,这也是成功炒出好茶的关键。 手工杀青,揉捻,压饼,只为致敬匠心。我们专业的炒茶师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你徒手滚锅,见证从鲜叶到干茶的蜕变,亲手参与制茶的过程,一起铸就一饼好茶。 About器具与茶 “器为茶之父”品茶的过程,亦是一场与器物的美好交会。 器具对茶品质的影响不仅在口感,也在体验,泡茶的器具从古至今都颇为讲究。茶具精洁,茶愈为之生色。因此,若您品饮生普,我们使用青白瓷,在保证茶味的同时,也可让您可观赏到清澈且通透的茶汤。 当您品味熟普时,我们会使用高温烧制的瓷器。这样的瓷器就像一张白纸,釉质细腻温润,耐酸耐腐蚀,不吸附茶味、不褪色、不染茶渍。 “轻捧云香,慢品秋茶” “香气入汤”是指茶不仅闻着香,茶汤里都是满满的香气。 品茶香,需用心体味。在普洱茶品鉴过程中,我们的茶艺师将带您了解何为香气纯正无杂,汤香杯香持久,茶香入汤且口腔留存持久。 常说茶:滋味易得,汤感难求。云上茶馆的茶汤颜色是明亮的、愉悦的、令人赏心悦目的,质感油润温和,汤感柔滑细腻。 “地炉堆兽炽石炭,瓦鼎号蚓煎秋茶” 秋日寻茶倚象 清风过万山 你来,自会得到答案